在202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针对消费不足的结构性偏差问题作出相关论述,认为稳增长需解决这一问题。相关内容如下:消费不足呈现结构性偏差:中国消费占GDP的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尤其是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中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不足,与OECD国家相同阶段的均值相比偏差达到1/4至1/3,这是一种“结构性偏差”,而非平均水平上的偏差。结构性偏差的成因:造成这种结构性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且内部差距很大;城市化水平偏低,质量不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政府部门的资产,尤其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股权的收益主要用于储蓄和投资等,这些都会导致消费率偏低。消费不足的重点和痛点:从消费内容看,消费不足主要是服务消费不足,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发展型消费不足。从人群上看,城市居民面临着医疗、教育、房产“三座大山”的压力,但缺口最大的还是农村居民,重点是近3亿农民工,近2亿进城农民工。从体系机制政策来看,实质上是由来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消费不足的思路:一是着力解决老百姓不想消费、不敢消费、不会消费的问题,比如直接发放补贴、消费券等,通过促销来增加消费,但这种办法短期内有效,不具有可持续性。二是推进结构性改革,解决深层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使消费潜力最大的低收入阶层增强消费能力。重点是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带动他们的服务消费;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顺畅流动,解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