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机制
已阅读 10 个网页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市场最稀缺的资源,正通过一场深刻的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党的二十大四中全会提出“要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这一重要部署明确了“十五五”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
随着国务院近期批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等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一场覆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资源环境六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攻坚战全面展开。
01 改革背景:要素市场建设滞后成突出短板
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历经多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
“十四五”时期,分类提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5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
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等一系列制度安排相继出台。
然而,相对于已基本实现市场定价、自由流动的商品和服务市场,我国要素市场建设仍相对滞后。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申兵指出,这种滞后阻碍了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的充分迸发,亦不利于增强宏观经济发展。
某些领域和环节,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应有发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仍不时干扰市场。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妨碍了要素市场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02 核心价值:为什么必须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高标淮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具有战略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石
当前,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點。
拥有超大規模市場是我国的一个显著优势。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设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体系,破除地方“小循环”“小市场”。
这是发挥我国超大規模市場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的重要一环。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只有实现创新人才、前沿技术、数据信息等各类要素高效流动、精准适配、优化组合,才能持续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认为,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有利于强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支撑。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的关键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有形之手”直接干预资源配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動。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统一要素市场基础规则、规范竞争秩序、创造公平环境上切实发力。
这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宏观調控能力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03 改革进展:从制度框架到试点探索的跨越
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已在制度框架建设和市场实践两个层面取得重要进展。
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我国已构建了涵盖各类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制度框架。
从《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到《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
再到《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各类要素市场的顶层设计日趋完善。
要素市场发展迅速
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稳稳妥有序推进。
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安家。
人力资源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城市落户限制已大幅放宽,许多城市实现了零门槛落户。
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基础制度持续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已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全面实施。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快速推进,北京、上海等多地成立数据交易所,积极探索确权、定价和交易模式。
综合改革试点启动
今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復》。
同意开展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苏南重点城市、杭甬温、合肥都市圈等地区。
试点地区将通过2年时间,围绕深化要素协同配置、提升要素配置效率等目标,开展差别化探索。
04 重点任务:六要素改革齐头并进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涉及技术、土地、劳动力、数据、资本、资源环境六大要素领域,需要系统推进、协同发力。
技术要素:激发创新活力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通畅问题,试点地区将加快推进科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
落实落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优化科技政策供给。
探索建立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对用于研发投入的国有资本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推进技术与资本要素融合,探索推进技术资本化,推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联动发展。
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产业用地。
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
创新复合利用等使用方式,鼓励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地混合布置、空间设施共享。
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建设用地,结合城市更新,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盘活低效建设用地和闲置耕地。
劳动力要素:引导合理流动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拓宽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
探索纳入科技、建筑等领域更多境外职业资格。
允许具有境外国际通行职业资格的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后提供专业服务。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向用人主体授权,以企业年金、股权、期权等综合薪酬为重点,探索人才市场化配置。
数据要素:加快市场培育
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协调推进政务数据高效开放共享。
完善公共数据开放、运营服务、安全保障管理。
推进企业登记监管、卫生健康、气象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拓展数据开发应用场景,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稳步发展期货、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
建设制度规范、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重点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
资源环境要素:健全市场制度
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交易机制,开发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产品。
依托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资源环境权益交易机制。
05 实施路径: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
打好要素市场化改革组合拳,需要准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坚持“两只手”协同发力。
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
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的机制,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让价格真实、灵敏地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环境成本与外部性,从而引导要素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方向。
当前面临的挑战是,要素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充分,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妨碍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
在某些要素领域仍存在壁垒与分割,在个别地区对不同规模经营主体获取要素方面仍有差别待遇。
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
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要素资源价格的机制,关键是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和不当价格干预,让“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
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和各类经营主体行为,通过“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确保公平竞争。
具体而言,要确保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规模企业能够平等获得要素资源。
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行政垄断,反对地方保护和不合理的行业壁垒阻碍和限制要素流动。
健全现代市场监管体系
完善统一要素资源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各类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法治保障。
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信用基石,完善社会信用档案与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降低要素市场交易成本。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严肃惩戒干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垄断与不当干预行为。
充分维护健康的要素资源市场秩序。
06 地方实践:改革试点的多元探索
各试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长株潭:“1+3+8”总体架构
湖南省构建了“1+3+8”总体架构推进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即一个总体工作方案、长株潭三市行动计划、八大类别重点任务。
聚焦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问题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研究提出试点标志性改革。
力争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性成果。
粤港澳:数据跨境流动破冰
在粤港澳大湾区,针对港澳患者赴内地医疗机构检查、维系健康时,电子病历不互认、医疗数据不互通等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跨境数据空间依托数据合约与使用控制技术对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在广州南沙顺利落地。
安徽:全省动员推进试点
安徽省召开了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专题培训。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覆盖面广,参与度高。
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依次围绕技术、土地等要素领域,对试点实施方案中的重点任务、创新举措进行了详尽的分领域解读和专项辅导。
07 前景展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未来图景
“十五五”时期,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向纵深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要素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要素质量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这将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要素协同配置增强
强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要素组合方式。
强化技术、资源环境与资本市场联动,降低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成本。
强化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联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提升要素配置的整体效能。
改革经验广泛推广
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评估系统。
完善评估标准,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成效进行科学评估。
梳理典型案例,加强经验交流,总结提炼制度成果。
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改革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跨境数据空间让港澳患者的电子病历顺利跨境流通;在合肥都市圈,专项培训正帮助干部们把握改革精髓;在长株潭,“1+3+8”总体架构使改革任务清晰可见。
“十五五”时期,通过这些改革举措,生产要素将更加顺畅地流向最需要、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在这“两只手”的协同推动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正迎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
|